(本文作者秦朔炒股金融杠杆,秦朔朋友圈创始人)
秋意渐浓时分,中国资本市场,忽如一夜强劲春风来。
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三部门公布了多项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磅政策,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充分激发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这是具有正面震撼性、建设性的三天,是打破“中国资产负债表衰退”“螺旋式向下循环”“中国经济将会沉没多少年”等渐渐流行的刻板印象的三天,是稳定和提振市场主体与人民群众信心的三天。
经济是信心,是人心。
长期浸润于一线调研,使我对经济冷暖和市场人心有不少切身体会。2020年就写过,“当前的中国经济,既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同时也有相当的压力,展望未来,形势会更加严峻和复杂”。
仅靠政策驱动,当然不能解决中国经济中许多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但走心的政策,一定能通过稳定预期,改善预期,对投资和消费产生正向影响。所以政策本身就是市场力,就是生产力,政策创新也是新质生产力。
过去几日,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故此文不像往常一样作深入工整的解读,而是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正式文件为依据,围绕“这三天的政策意味着什么”这一命题,做一些个人化的总结,不求完备,但求直抒胸臆。
01
中国经济的天塌不下来
眼下中国企业是挺卷的,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挺复杂的。但放在全球,我们的人民为了过得越来越好的吃苦耐劳与学习能力是极强的,寅吃卯粮、透支未来的程度是有限的,储蓄率也很高;我们的中央政府是高信用、低负债、有强大号召力的;我们企业的竞争力是可以信赖的。我们要有危机感,但不必陷入恐慌。
政府希望对“高增长、高杠杆、高消耗”的传统模式进行调整,迈向高质量发展,“树不能长到天上去”。但政府也绝不会愿意“天塌下来”,让资产价格跌跌不休,牵连到整个金融与地方财政体系的安全。政府希望的是理性繁荣,可持续发展,既不是非理性繁荣,也不是“只要理性不要繁荣”。政府不希望资产负债表无度、疯狂扩张,但也不希望资产负债表从此走上收缩,一直缩不回头。那种让中国经济走向通缩的“理性”,如果不是错误的话,至少是片面的。
这三天金融政策的强力推出,相当于对市场,对世界宣布了一个信号,中国经济的天塌不下来!中国会正视自己的困难,但以经济的基本面和韧性看,目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和投资者预期过于低迷,因此政府要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而且政策工具箱的“弹药”是非常充足的。
谁都不要低估中国政府维护基于基本面的经济信心的坚强决心。
02
中国老百姓的收入问题,政府不会坐视不管
老百姓要过日子,过好日子,肯定希望钱包鼓起来而不是瘪下去。钱包里装着四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收入最相关的是就业,就业也是一切之本。经营性收入和营商环境,财产性收入和资产价格,转移性收入和政府再分配,则有很大关系。如果就业和收入不是上去而是下去,那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
这一次央行提出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了“房贷族”的支出压力。政治局会议强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这对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是重要的支撑。
政治局会议还强调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重点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
9月25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部署,向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新华社也在当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
这些政策表明,当老百姓的收入有问题时,政府不会坐视不管,完全交给市场自发解决。
03
政府会用真金白银表达对中国核心资产的信心
这次央行创设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者通过资产质押,从央行获取流动性,并创设了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
这一前所未有之举说明,沪深300等上市公司作为中国资产的核心代表,政府认为是被低估的,而且存在着不断杀跌、扩散恐慌的危险性,不能再听之任之,央行对此绝不答应。
过去中国一出经济刺激政策,首先想到的就是“铁公基”,这一次在资本市场上用真金白银重拳表态,是一大突破,值得赞许。最简单的理由是,资本市场的ETF指数基金和一些公司标的,价值是比较清楚的,可以“买个明白”,而把钱花在“铁公基”和地方呈报的各种项目上,究竟能不能闭环,最终效果和投入程度能不能匹配,历史证明大有存疑。所以,目前情况下,反而是“买纸头”(证券)比“买砖头”(投入实物项目)更具确定性。
04
实体经济和金融/资产经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共生共荣
应该说,对于基建、制造业等方面的规律,我们是比较清楚的,促发展的手段也比较得力(有时甚至过度用力)。但对于金融/资产经济,我们长期以来觉得是虚业,加之全球金融不断变化,各国的金融生态也不一样,无法简单拷贝,所以我们从认识到实践还不成熟。
到底要不要发展金融?如何看待资本?怎样建设金融强国?金融的市场化、专业化、法治化、普惠化、现代化如何推进?方方面面的认识并不统一,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天差地别。
事实上,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经济生活,已经离不开金融、资本、资产。从个体的行为规划到城市的建设,从企业的价值实现到政府的财政收支,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金融环境和金融条件。金融作为一种跨时空的价值交换和资源配置工具,谁都离不开。金融/资产经济出了问题,个人投资,企业运转,政府运作,都会出问题,环环相扣,“蝴蝶效应”无比深远。
最近的一系列政策表明,政府充分意识到,要把中国经济搞好,就要把中国的金融/资产经济搞好。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对中国未来至关重要的科技创新,如果没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加持,是无法想象的。“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两者共生共荣。不能厚此薄彼,褒此贬彼,而要辩证理解,统筹发展。
05
在全球大变局中,我们要开始适应刺激政策常态化和结构改革长期化
从中国改革开放算起,现在可能是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最具挑战性的时候,确实是大变局。一方面,全球多个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都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社会福利压力加大、民众对均衡分配的诉求上升等挑战,宏观负债率都在提高;
另一方面,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阻挠与拥抱、博弈与互补,在交替动态并存,加上此起彼伏的地缘政治冲突的缠绕,我们面临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更加复杂。
我们看到,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非洲、拉美等多个新兴市场的货币和通胀危机,一国的货币、财政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频率比以前加快了很多,刺激政策已经常态化了。
我们要有战略定力,但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且中国已经处于深度全球化状态,从现在到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我们将处于一场“持久战”。
“持久战”不能只靠意志,要靠综合实力,而经济为国力之基。所以,我们的经济政策要“善于应变,以变对变”,要有更强的动态响应能力、智慧和灵活性,也要打出更强的“组合拳”。
这一次是金融三部门先强力启动,但切不可到此为止。“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接下来,财政、发改、商务等部门也要及时跟上,非经济部门也要仔细考虑如何为经济振兴做贡献。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彻底扭转相对低迷的经济精气神,重回振奋精神谋发展、争创新之路。
与此同时,也一定要明白,经济需要刺激,但光是刺激不可能带来可持续发展。在保持资产负债表稳定的同时,中国的根本和长远出路还是高质量发展和生产性创新,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停摆,还要扎实推进。
在经济刺激中,也要防止过去那些“高杠杆投机”“浑水摸鱼”“慷国家之慨谋小团体利益”“道德风险”“不计成本盲目扩张”的问题。
06
“干字当头,众志成城”最重要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加大引资稳资力度,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等。
会议要求“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并提出“要树好选人用人风向标,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注:“三个区分开来”是: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我认为,这些要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不亚于已经出台的刺激政策。
这些年我和大量市场主体接触,包括中国极为优秀的企业家,经常有一种感觉,大家不怕辛苦,怕心累,不怕艰难,怕不确定,不怕一时受委屈,怕一直有压抑。原因究竟何在?我认为主要是在对传统增长模式进行矫正的过程中,出现了“上下不对称”和“舆论错位”。
所谓“上下不对称”,是指很多宏观上是为了纠偏、规范发展的政策,在具体实施中,被不断加码、放大化、绝对化,甚至变成了某些权力部门显示存在感的偏好和新的“隐形寻租”的爱好。
我们广大的市场主体,是要提升自己的合规、守信、创新等能力,但中央从来的态度都是把发展摆在执政兴国的首位,因此反复强调“两个毫不动摇”。
换句话说,中央对于市场主体的态度,一部分要大力弘扬,一部分要建设性地规范,然后帮助其前进,少部分违纪违法坑蒙拐骗的,则坚决打击。但在现实的涉企执法、监管行为中,对于中间这很大一部分,一些地方和部门往往采取了“越严越好,越查越好,罚得越多越好”甚至是有罪推定的态度,而且对历史形成的,且不违反当时规定的不少企业行为,盲目倒算,这让很多市场主体疑虑“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自己”,为此心灰。因为安全比挣钱重要100倍。
所谓“舆论错位”,是中央强调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强调自主自强和对外开放的结合,一直是辩证统一的,尽管这在实践中并不总是顺风顺水,交点学费也完全可以理解。但过去几年,社会上尤其是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非常片面简单粗暴地,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声讨市场经济,丑化资本,贬损企业家,视其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对立面。最近一两年,在中央不断正本清源之下,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上还不能说已经消退。很多模糊、错误的“伪正确”仍然很有市场。
前一种“非善意监管”和后一种“非善意舆论”,就是企业家内心挥之不去的两大焦虑。
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当创业者、企业家的“动物精神”渐渐消退时,还能保持经济活力。
因此,我们无疑非常需要经济的法治化、规范化和企业治理的合规、负责,但也需明白,这些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大部分市场主体弄得灰头土脸,好像低人一等,恰恰相反,是为了在规范后,“充分激发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倘以此为准绳,则监管的出发点、方式方法、力度程度就能有很大调整空间。
如果仔细读中国政府网上的文件,可以看出,中央和国务院对广大市场主体的态度是明确的。大量政策都在出台,包括环评改革的政策、普惠信贷尽职免责的政策、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做好续贷工作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政策、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的政策……。政策的基调是宽一些,放一些,包容一些,开放一些。
这种真心发展经济的善意,我觉得比发钱还弥足珍贵。
那些还在给市场主体找麻烦、添杂音者,无论是有意还是理解片面,抑或就是为了流量而制造极化对立情绪,该好好对镜自照和收手了。
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新共识。
结语
中国经济有伟大的愿景,中国人民有吃苦耐劳的韧性。此刻,我们需要一场新的叙事,扫除沉闷情绪,昂扬起乐观刚劲的斗志。
我们不怕面对现实,也应该诚实地面对一切,但我们也理当有信心。
只要我们不做空自己,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中国做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炒股金融杠杆 文章作者秦朔
相关阅读 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发展并购市场,国常会部署多举措激发创投活力要尽快疏通“募投管退”各环节存在的堵点卡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境内外上市,大力发展股权转让、并购市场。
379 09-18 20:04 广州南沙:打造全国首个商业化运行的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超级场景近日,南沙区印发了《行动计划》,抢抓无人技术发展新机遇,加快构建南沙区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85 07-29 09:16 微研报:医疗建设需求释放 集采政策持续推进 创新产品层出不穷167 07-05 12:03 一财社论:政策支持需有度,小心拔苗助长
一旦政策支持与插手干预的边界模糊化,相关行业和企业一味躺在政策支持和补贴中,从而失去市场竞争力和战斗力。
一财社论 227 06-12 21:44 低空经济:政策利好频出 投资机会将沿产业链延伸丨微研报20 05-23 11:2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