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配资平仓 云南农村好看好玩,跟上海有什么关系?
发布日期:2024-08-13 10:09    点击次数:147

  前段时间股票配资平仓,助力上海对口地区和美乡村建设研讨对接会暨沪滇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现场会在云南丽江举行。究竟怎样的乡村才能算得上“和美”?云南的不同村落在实践中给出了不同答案。

搞活产业

  暗红褐色的块茎扁球形作物,有着半米多长的叶柄,颈部周围布满纤维状的须根,活像是长了长柄的泥疙瘩。有时候饿了想吃点小零嘴,年轻的朋友们爱买魔芋爽,大城市的便利店也有魔芋丝售卖。可魔芋究竟长什么样,还真鲜有人知晓。

  在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的乡村振兴示范园,就有近百亩的魔芋种植基地。别看这魔芋外表粗糙了些,营养价值却很丰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很可观。从前,魔芋种植基地所在的天保镇主要种植苞谷,种其他庄稼很难成活,种植苞谷的效益也不尽如人意。

  上海对口帮扶麻栗坡县,重点工作就是搞活魔芋产业。上海援滇干部们与麻栗坡农旅开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对魔芋种植户进行集中技术指导,从标准化种植、抚育管理、采挖、运输、储藏管理、收购加工、营销进行全流程培训。“我们采取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公司每年会和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农民种了不怕亏本。”上海援滇干部、麻栗坡县副县长董剑解释,“这种模式形成了公司管收购加工、合作社管技术标准、农户管生产种植的利益共同体,能有效拓展周边群众持续增收渠道。”截至目前,该基地种植魔芋91亩,每年发放工资108万元,带动周边30余户群众发展魔芋产业300亩,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

  与魔芋产业类似,在云南广南县六郎城村,种植的铁皮石斛是个宝。这几年,在上海援滇资金的支持和凌垭原生铁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的带领下,六郎城村已建成219亩仿野生铁皮石斛基地、420亩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和有机种植基地、45亩铁皮石斛种苗组培和科研基地。石斛种出来了,有关石斛的深度精加工产业也相应拓展。在六郎城村万米石斛观光长廊的休息点,有着花样繁多的石斛相关产品,口红、香皂、牙膏、面膜,还能品尝一桌石斛大餐。文旅康养项目也逐渐红火起来,今年暑假客流最高峰的时候,景区一天就接待了万余名游客。

吸引游客

  在云南省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和杰林的家里,来自天津的王先生和朋友正在体验“纳西家访”。啥是纳西家访?简单来说,就是体验当一天纳西族人,学东巴造纸,动手磨豆浆,做东巴蜜饯,围着火塘聊天,再手拉手来一场篝火打跳。记者造访时,和杰林的女儿和玉月正穿着纳西族的传统服饰,手把手教王先生和朋友怎么磨豆浆。

  玉湖村在玉龙雪山腹地,纳西语称“巫鲁肯”,意为“雪山脚”,很长时间以来,受海拔、气候、土壤、水源等客观条件制约,玉湖村的种、养殖业基础极为薄弱。玉湖到底该怎么开发和改造?玉龙县充分利用沪滇协作资源优势,瞄准了文旅这条路。

  在玉湖村村口向南两公里,是玉湖村的马场。2021年,上海投入资金新建了面积800平方米的马场管理中心、马厩及相关配套设施,整合资源,统一管理,不仅有效解决了马匹管理混乱等问题,还提高了马匹利用效率,增加了村民收入。马场入口的小商贩杨子均以前也在其他马场售卖过小商品,刚来到这里不久。“我觉得这边更规范,不会乱收费。”他说,马场试运营,已经有不少游客慕名来体验。“以前偶尔有旅客,一些人都是因为走错路才来我们玉湖村,现在不一样了,专门过来旅游的游客太多了。”和杰林欣慰地说。

  想做文旅生意,吸引游客的村子不止玉湖。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解放村纳帕村民小组是个藏族村寨,上海援滇资金帮村里新建了马场。“我们小组有48户265人,以前年轻人大多去香格里拉打工,老人在村里放牧,或者种点青稞、洋芋。”纳帕小组负责人七林汪杰告诉记者,“现在有不少村民在马场就业,马场场地租金一年有15万分红也都给到村里。”村里一个快要倒塌的活动室和完全废弃的小学,如今也新建了两栋民宿。民宿服务员也都招聘村里人,月工资能有2500—3000元。

  上海援滇干部、香格里拉副市长赵佩俊发展乡村的思路很清晰:资金不能全做基础设施建设,要让村子有能“下蛋的母鸡”。“刚开始想找产业发展机会,但农牧业成本很高,生产周期长,而且这里的物流不占优势。思来想去,最后决定依托自然资源、搞小投资。我们这两栋民宿成本低,设计风格和藏族房子也很匹配,不突兀,也是一个样板。之后,如果村民想要拿自己家的一两间屋子改民宿也能有所参照,既可以自己运营也可以托管。”赵佩俊说,“在极少使用土地,但又不占用自然风光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这里创造更大的价值。”

留住乡愁

  无论是搞活特色产业,还是发展文旅吸引游客,和美乡村的最终归处还是在人。化解乡村空心化问题,云南的几个乡村提供了一定的解题思路。

  上海援滇干部、广南县副县长赵清元告诉记者:“广南有30多万人在两广地区打工,在外务工的人月工资超过五六千元,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只有在本地发展合适的产业,才能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

  六郎城村“仙草秘境”景区接待中心主任吴迪就是被吸引回来的年轻人之一,1999年出生的她如今已经是景区的核心骨干。大学毕业以后,吴迪在昆明做了三年空乘,后来看到凌垭公司的招聘就辞职回乡,被录取为董事长助理。随着铁皮石斛农文旅融合发展,“仙草秘境”景区开放迎客,她又被派到景区做接待工作。说起在村里工作的好处,一方面是离家近,能常常陪伴亲人,另一方面,上海援建力量和民企公司的两厢携手,让吴迪看到了未来的更多可能。“老板和我们说,只要努力工作,十年内都能买车买房,我也快要能买车啦。”吴迪说。

  帮父亲打理纳西家访项目的玉湖村姑娘和玉月今年也才28岁。她在韩国留学、工作了几年,后来玉湖村发展起来,父亲和杰林的普通话还不太流利,便叫她回来帮忙。一开始,她想不到纳西家访会这么受欢迎,如今却紧俏得必须提前预约才能够安排接待。“依靠纳西家访,我们家年收入能有20万左右,父亲的普通话也越来越好,现在跟客人沟通一点没问题。我也打算之后继续帮父亲做好这个事情。”和玉月说。

  在云南采访期间,记者遇到不少像吴迪、和玉月一样在乡或回乡就业、创业的人,他们和乡村的故事股票配资平仓,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双向奔赴。和美乡村带来的宜居、宜业吸引着青年人为之奋斗,有事情可做,有未来可盼;而新生力量也为乡村的发展注入内在动力,他们的知识、技能、活力让乡村发展产生千变万化的可能性。